或打开微信搜索编辑老师微信号添加:
作者: 期刊:《新中医》 1977年3期
毛泽东同志是当代最伟大的马克思列宁主义者。毛泽东思想是我党我军和我国人民团结战斗、继续革命的胜利旗帜,是国际无产阶级和各国革命人民的共同财富。毛泽东同志的思想和学说是永存的。...
作者:黎泽泉;骆和生; 期刊:《新中医》 1977年3期
<正> 免疫学是一门古老的科学,远在病源体发现之前已有实际应用。早期的免疫学是在同传染病斗争中发展起来的,近代免疫学则更广泛地研究免疫的组织和器官系统、免疫功能的隐定与失调,这对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都具有重要意义。祖国医学对免疫学的发展,有着重要的贡献,内
参考文献:
[1]针剌治疗23例百日咳初步观察...
作者:何慧;彭启明;王德贵; 期刊:《新中医》 1977年3期
<正> 脚癣中医称为“脚湿气”,俗称烂脚趾丫,是农村常见皮肤湿疹病之一。此病遇下雨天,穿凉鞋后最易发生。奇痒难忍,甚则溃烂,起针尖稠密的小孔,多见于脚趾处。时发时愈,难以治愈。我们使用自制的沙虫丹,治疗烂脚趾丫50多例,疗效显著,方法简单,药费便宜,深受贫下中农欢迎。现介绍如下: 1.药物组成:黄丹、五倍子(煅)各等份。2.制...
作者:蔺振玉; 期刊:《新中医》 1977年3期
<正> 小儿积滞腹胀是儿科常见疾病之一。业师郑益轩曾授给我一个治疗该病的验方,名“无忧散”。方出来·许叔微著《普济本事方》[注]。多年来斟酌病情,对症用药,收效甚良。现就小儿积滞腹胀一病的治疗报导于下,供参考。...
作者:温深洞; 期刊:《新中医》 1977年3期
<正> 患者徐××,女,23岁,合作商店店员,于1965年冬11月就诊。据云于十余岁时即已发现自发,二十岁结婚,次年产一小孩后白发即逐日加多。患者无病容,身体健康如常人,六脉平和,仅尺脉稍微弱,月经正常,饮食尚可,劳动无妨碍。除头发花白外,别无其它病态表现。遂给予处方:制首乌十二两,生、熟...
作者:张国龙; 期刊:《新中医》 1977年3期
<正> 阴囊湿疹俗称绣球风或肾囊风,是一种常见皮肤病,由于搔痒难忍,致使患者寝食不安,精神上受到很大的痛苦,影响抓革命,促生产。我曾用下列方药治疗多例阴囊湿疹,效果不错,现报导如下: 一、方药组成及用法:...
作者:郑魁山;孟昭敏; 期刊:《新中医》 1977年3期
<正> 胃下垂是一种常见的慢性胃病,多因中气不足、胃中虚寒所致。四年来,我们采用X线钡餐检查确诊,胃小弯位置在髂骨嵴联线1.5公分以下的患者40例,用针刺进行了治疗观察,取得了较好的疗效,兹报道如下,以供参考。...
作者:陈克勤; 期刊:《新中医》 1977年3期
<正> 自一九七二年以来,大量的经络感传现象的普查工作证明:经络现象是客观存在的。但是,这一现象还是多凭受检者的主观感觉,因此,要求能够客观的窥视它尚属困难。本文是笔者继《针刺治疗循经性皮肤病》的文章发
参考文献:
[1]经络现象实例[J]. 陈克勤. 陕西新医药. 1976(04...
作者:陈植; 期刊:《新中医》 1977年3期
<正> 在毛主席革命卫生路线指引下,各地医务人员在大量的磁疗临床研究中,逐步摸索创造山了多种新的磁疗器具和方法,已由使用恒定磁场逐步发展到使用交变磁场、脉动磁场,甚...
作者: 期刊:《新中医》 1977年3期
<正> 精神病是常见病,病因复杂,临床表现多种多样,因此治疗较困难,各种治疗都有复发。我院门诊自1970年以来采用民间传方,冷水冲击治疗精神病21例,效果颇为满意,特予介绍,供参考。...
作者:刘天峰; 期刊:《新中医》 1977年3期
<正> 慢性宫颈炎是妇女常见疾病,复发率高,较难治愈。此病临床分为寒湿型和湿热型两大类。寒湿型:证见带下清稀,如蛋清样,或如豆渣,量多有腥臊气,倦卧神疲,面色苍白或黯滞不华,腰酸腿软,小腹冷痛,小便清长,...
作者: 期刊:《新中医》 1977年3期
<正> 急性感染所致的皮肤过敏,在急诊中并不罕见。一般来势较猛,全身呈现广泛红斑,风团或风团样皮疹,炎症性水肿,高热不适等,少数患者毒性症状明显,属脓毒血症的一种表现。过去此类病人,有人笼统称为急性荨麻疹,我科则习用毒性红斑的名称。1966年以来,由急诊入我科住院治疗者55例,现将其临床表现和中西药治疗情况报告如下,供参考:...
作者:邓一鸣; 期刊:《新中医》 1977年3期
<正> 急性出血性坏死性肠炎是农村的常见病、多发病,我院从1975年8月至1976年8月共收治57例,用中西医结合治疗,痊愈56例,死亡1例,疗效比单纯用西医或中医治疗较为满意,现作一小结。...
作者: 期刊:《新中医》 1977年3期
<正> 毒蛇咬伤在我国南方比较多见,它是一种对工农兵群众危害较大的伤病。因此,做好蛇伤防治工作,对贯彻执行毛主席的革命卫生路线,落实“备战、备荒、为人民”的伟大战略方针,为农业学大寨及巩固和提高部队战斗力,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陈美芳;吴忠; 期刊:《新中医》 1977年3期
<正> 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即是骨髓瘤,又称浆细胞瘤,是骨髓内浆细胞恶性变引起,一般预后恶劣。此病在临床上虽属少见,但祖国医学曾有相似的说法。国外Mac
参考文献:
[1]肿瘤的诊断与防治[M]. 吉林人民出版社 , 吉林省卫生局《肿瘤的诊断...
作者:吕敬江; 期刊:《新中医》 1977年3期
<正> 临床上由于肝阳上亢或痰热上扰引动肝风而发(实风)抽搐者,以及由于肝阴(血)不足,筋脉失养而发(虚风)抽搐者,极为常见。至于由因肝郁引起抽搐者,除了大人的“癔病性抽搐”外,在小儿则几乎难以见到。笔者曾用逍遥散加味治愈一例肝郁生风发生抽搐的小...
作者:刘斌; 期刊:《新中医》 1977年3期
<正> 徐××,男,42岁,干部。1971年10月6日初诊。患者平素体弱,声音嘶哑,已半年。起初音哑,发音还能听到。屡经中西医,针灸等治疗,发音毫无改善,且音调逐渐低微,讲话较多时加...
作者:陈伯英; 期刊:《新中医》 1977年3期
<正> 于××,女,37岁,1974年5月17日初诊。患者二年来每于经前7~10天开始头痛,随后逐步加重,自服“去痛片”可缓解片时。月经来潮后头痛递减,经净痛止。头痛期间,...
作者:江世英; 期刊:《新中医》 1977年3期
<正> 朱××男,55岁,广州市东山区山河大街37号。1975年6月4日初诊。主诉:本月1日坐火车返穗途中,小便发现全是肉眼血尿,至第二天症状依然,三日仍从尿道自动滴血,呈连续点滴状,随觉个腹胀...
作者:王渭川; 期刊:《新中医》 1977年3期
<正> 一、暑湿误治李××,男,30岁。症状;感受暑邪,突发吐泻,前医误用大黄,连进数剂,以致吐泻不止,懊烦闷乱。一日夜吐泻达六十余次,精力疲乏,两手发厥,水浆不能入口,脉沉细而迟,舌绛尖红,苔白腻如积粉。...
作者:罗忠祥; 期刊:《新中医》 1977年3期
<正> 鱼痣又叫“鱼鳞”,西医称赘生物,为临床上所常见,好发生在手掌背部和足蹠背部,个别发生面部,少则几个,多则数十个,甚至数百个以上。几年来,我采用了民间土方废电池(已用过的)治疗此病数百例,疗效好,方法简单,费用少,很受患者欢迎。...
作者:盛增秀;王琦; 期刊:《新中医》 1977年3期
<正> 辨证论治是中医学的特点之一,也是中医诊断和治疗疾病的规律。我国劳动人民和历代医学家在长期与疾病作斗争的过程中,积累了极为丰富的辨证论治的经验和理论知识,直至今天仍为我们研究中医学的主要课题及中医临...
作者:徐祖德; 期刊:《新中医》 1977年3期
<正> 化脓性中耳炎为西医之病名,其主要症状为耳内流脓,故祖国医学称为耳浓,俗称耳朵底子。近几年来,我运用祖父、父亲运用的验方“耳底散”治疗数十例,均取得满意效果,现介绍如下。药物组成:枯矾、血余炭各等分。注:枯矾即是明矾放锅内烧干至枯,血余炭即头发置锅烧灰存性。制法:上二味共研极细粉面,装瓶防潮备用。...
作者:张海峰; 期刊:《新中医》 1977年3期
<正> 用“辨舌”来诊断疾病,中医很早就应用了。在《内经》、《伤寒论》中,都有用舌的变化来诊断疾病的记载。相传华佗的《察色诀》里,已认识到某些“舌”的特殊现象,是病人死亡的预兆。到了元代,辨舌开始有了专门的著作,如杜清碧的《金镜录》,其中记载了三...
作者: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六十一野战医院大批判组; 期刊:《新中医》 1977年3期
<正> 《毛泽东选集》第五卷出版发行了,这是我国人民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也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一件大事。《毛泽东选集》第五卷中编入了长期被“四人帮”扣压的毛主席一九五六年四月二十五日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
作者:张之文; 期刊:《新中医》 1977年3期
<正> 温热病是多种外感热病的总称,按其是否兼挟湿邪分次,不外分成温热与湿热两大类。仅就湿热类论,系温邪与湿邪同时侵袭人体而致病。温为阳邪,伤津耗液,传受最速;湿属阴邪,痼瘟粘腻,抑遏阳气,常缠绵难已。因此,湿与热就其性质言,是矛盾的。湿热合邪,常造成错综多样的临床证候,其治疗...
作者:林泉水; 期刊:《新中医》 1977年3期
<正> 一、走方医是祖国医学史上一支医疗队伍走方医,即走动在民间的医生,又名草泽医、铃医、串医,俗称走方郎中。他们身背药箱(药袋、药囊),“负笈行医周游四方”,广大劳动人民难以忘怀这种民间医生。他们有着悠久的历史,是祖国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