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打开微信搜索编辑老师微信号添加:
作者:蔡荣; 期刊:《新中医》 1978年3期
<正> 一、脾胃、肾与命门学说源流与发展脾、胃、肾与命门,最早见于《内经》《难经》。如“睥者,仓廪之本,荣之居也。”(素问·六节脏象论):“胃者,五脏六腑之...
作者:潘国良; 期刊:《新中医》 1978年3期
<正> 一、笼苦汤组成:灯笼草一两,三桠苦一两,岗梅根一两,甘草三钱。二、服法:清水煎服,每日1~2剂,三天为一疗程,超过三天仍不退热作无效。...
作者:李志铭; 期刊:《新中医》 1978年3期
<正> 罗元恺教授是广州中医学院妇产科教研组主任,从事中医教学和医疗工作四十多年,对祖国医学理论有较深刻的研究,并有丰富的临床经验。著作有:《祖国医学的阴阳五行学...
作者:许坚; 期刊:《新中医》 1978年3期
<正> 杜老,是广州市的儿科老中医,于1966年病故。逝世前是广州中医学院妇儿科教研组付主任,这里介绍他治疗小儿泄泻、小儿蛔厥和小儿麻痹症的辨治经验。...
作者:杨洪礼; 期刊:《新中医》 1978年3期
<正> 带状疱疹祖国医学称为“缠腰火丹”或“蛇串疮”。在实践中,先后用杠板归治疗了11例病人,3~5天全部痊愈,效果满意。方法:取鲜杠板归全草适量(干品研成细末)捣...
作者:郭朝广; 期刊:《新中医》 1978年3期
<正> 处方:细辛二钱,革拨三钱(儿童酌减)。用法:水煎,每半小时含漱一次。因药味辛辣、温散,不宜内服。...
作者:周子容; 期刊:《新中医》 1978年3期
<正> 一符×,女,34岁,已婚,门诊号252924。1975年5月6日初诊。主诉:低热、心悸半月。现病史:半月前起觉全身酸痛、关节痛、...
作者:陈瑞春; 期刊:《新中医》 1978年3期
<正> 一、癃闭:周××,男,60岁,农民,一九七四年十月廿日就诊。患者小便不通,已七、八天。自觉小腹坠胀特甚,虽有尿意但排不出来,每尿时必须用导尿管,方能导出少许,尿...
作者:单柏图; 期刊:《新中医》 1978年3期
<正> 陈××,女,24岁。婚前两周,因事途中遇雨,次晨又感寒冷,便觉头昏恶寒,下午旋发高热。是夜经水适来,入夜诸症加剧,烦躁不宁,口渴不多...
作者:张觉人; 期刊:《新中医》 1978年3期
<正> 周××,男,34岁,武汉第二机床厂工人。于一九七六年十月四日初诊。患者得头痛证,已逾四年。缘于一九七二年春三月某天清晨,突然为患,初起只觉头右...
作者:梁天照; 期刊:《新中医》 1978年3期
<正> 1957年春,广州地区曾发生一次流行性感冒大流行,传染甚速,患者极众,疫情长达一月之久。当年,予用新订的“青银汤”为基础...
作者:李祥云; 期刊:《新中医》 1978年3期
<正> 乌贼骨与茜草的配伍应用,最早见于《内经》,治疗血枯经闭,有四乌贼骨一茹(艹闾)丸之称。乌贼骨又名海螵蛸,茹(艹闾)又名茹藘,目前...
作者:王志成; 期刊:《新中医》 1978年3期
<正> 宫颈糜烂是妇科常见病、多发病之一。属祖国医学中“带下”的范畴,多为湿热下注所致。宫颈糜烂与子宫颈癌的发病率有一定的关系。因此,积极防治宫颈糜烂对预防子宫颈癌...
作者:贺承钧; 期刊:《新中医》 1978年3期
<正> 经前紧张症是指每次行经前出现头痛、头晕、烦躁、乳房胀痛、发热、四肢面目浮肿等不适症状,这些症状在行经后便逐渐消失。现...
作者:赵中礼; 期刊:《新中医》 1978年3期
<正> 编辑同志: 我是安徽省江北机械厂工人,平时爱好中医。在1975年第6期《新中医》杂志上,看到江苏省常州市轮船运输公司船舶保修厂医务室李志如、胡伟英、张雪芬等三同志写的“夹竹桃粉浸剂治疗冻伤”的文章后,即给李志如同志写了信,请他帮助代购夹竹桃...
作者:宋善安; 期刊:《新中医》 1978年3期
<正> 萎缩性胃炎,是慢性胃炎中的一个类型。病理变化是以粘膜退化,胃壁变薄,胃腺萎缩为特征。本病属中医“胃脘疼”范围,因病程...
作者:司徒铃; 期刊:《新中医》 1978年3期
<正> 针挑疗法是祖国医学遗产的一个组成部分。长期以来,这种疗法流传在民间,在我国人民的保健事业中,起到一定的作用。《内...
作者:周道源;吴士彬; 期刊:《新中医》 1978年3期
<正> 普通水经过一定的磁场(磁水器)处理,就成为磁化水。根据上海华东医院、华山医院及徐州等地的资料,磁化水用于治疗尿路结...
作者:张雨农; 期刊:《新中医》 1978年3期
<正> 余临床见证,有逆气上冲者,如头痛头昏、恶心呕吐等,喜用旋复代赭汤加减治疗,每每得心应手,效如桴鼓。今将个人临床应用的肤浅认识加以整理,...
作者:蔺振玉; 期刊:《新中医》 1978年3期
<正> 细菌性痢疾为夏秋季多发之急性肠道传染病,由痢疾杆菌引起。初起全身酸困不适,不想吃饭。发热、怕冷,腹痛呈阵发性,大都在左下腹有明显压痛,随即泻下恶臭之稀粪,后即转粘液脓血便,大便...
作者:汤遵义; 期刊:《新中医》 1978年3期
<正> 李××,男,29岁,社员,协合公社李家岗大队。患者于1977年12月6日中午,在生产队瓦场做瓦时,忽觉两耳内似有人猛放爆竹两声,顿时听力完全丧失。人们凑近耳边大声疾呼也毫无感觉。患者发病...
作者:山文; 期刊:《新中医》 1978年3期
<正> 为及时总结、继承、发扬祖国医学经验、促进中西医结合,广州中医学院附属医院1978年4月6日至13日举行学术报告会。除有关师...
作者:骆和生;周岱翰; 期刊:《新中医》 1978年3期
<正> 蟾酥(附:干蟾皮) 为蟾蜍科动物中华大蟾蜍Bufo bufo gargarizans Cantor黑眶蟾蜍B.melanostictus Schneider或其同属它种蟾蜍耳后腺及皮肤腺所分泌的白色浆液,经收集加工而成。蟾蜍剥下之皮晒干为干蟾皮。...
作者:邓明鲁;高士贤; 期刊:《新中医》 1978年3期
<正> 相思子与赤小豆相思子首见《本草纲目》,列于木部。并谓:“……,其子大如小豆,半截红色半截黑色”。又谓:“有小毒吐人。”今日用为催吐杀虫药。原植物只豆科相思子一种。但各地常常误将相思子做赤小豆...
作者:张善■; 期刊:《新中医》 1978年3期
<正> 脏腑学说在中医的理论和临床实践上都起着重要作用。在中医的脏腑理论中,“脾”又有着多种重要的生理功能。“脾为后天之本”,足见“脾”的重要...
作者:杨卓寅; 期刊:《新中医》 1978年3期
<正> 汗、吐、下、和、温、清、消、补,是中医临床治疗疾病的八种主要方法,总称“八法”。清代医学家程钟龄称之为“医门八法”(见《医学心悟》)。这八种治病方法,是中医长期与疾病作斗争的经验概...
作者:史常永; 期刊:《新中医》 1978年3期
<正> 吴又可是我国明末一位著名的唯物主义传染病学家。他对我国传染病学的贡献是很伟大的,可以说是前无古人,后启来者。吴氏特别在传染病的理论方面建树尤多。如传染病病因学一“戾气学说”,病原体...
作者:诚芬; 期刊:《新中医》 1978年3期
<正> 读者渴望已久的《老中医医案医话选》一书,已由《新中医》编辑室编辑出版,并于今年二月份和读者见面了。该书分医案和医话两部分,搜集全国一百多位老中医的医案共一百五十六篇,医话三十篇,按...
作者:麦冠民; 期刊:《新中医》 1978年3期
<正> 师承前人的启示,结合个人的临床经验体会,提出尿石治法的几点意见,以资研讨。一、尿石之本在肾《巢氏病源》指出:“诸淋者,由肾虚膀胧热故也……”...
作者:耿鉴庭;耿引循; 期刊:《新中医》 1978年3期
<正>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在我国的考古工作中,发现了大量的古代医药文物,为研究我国医学发展史提供了丰富的实物资料。长沙出土的西汉铜杵臼...
作者:黄汉威; 期刊:《新中医》 1978年3期
<正> 研究方法膝关节痛的病因尽管很多,但我的临床分类定为三型:膝关节部有自发性疼痛或有压痛感的为疼痛型;伴有肿胀、发热的为炎症型;有浆液存在的肿胀的为浆液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