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打开微信搜索编辑老师微信号添加:
作者:贝润浦; 期刊:《新中医》 1979年6期
肿瘤化疗常引起各种副反应及免疫抑制。本文强调运用中医药减轻化疗的副作用并保护晚期病人的非特异性免疫能力。通过中医药治疗,可提高病员对化疗的耐受力,从而使化疗的疗效能得到充分发挥。同时讨论了如何选择既能扶正又有抗癌特性的中药以增强化疗的消瘤效应。...
作者:李云鸾; 期刊:《新中医》 1979年6期
<正> 眼底病为内障眼病,其成因至为复杂,但有一定规律可循。前人认为内障眼病,位于瞳神,外不见证,从内而蔽,仅凭患者视力及视觉变化进行辨证,多从虚而论。然其发病,虽以脏腑经络功能失调为主,但根据实践体会,眼底病早期多实证,且与气、血、痰、湿关系尤为密切,辨证时应按起病缓急、病程长...
作者:梁; 期刊:《新中医》 1979年6期
<正> 全国中西医结合防治胆系疾病第二次科研经验交流会于1979年10月12日至18日在大连市召开,代表299人,来自全国23个省、市、自治区、中国人民解放军和杂志、情报、出版等111个单位。共收论文236篇。初步统计诊治病例25026例,比第一次会议时,已从多方面取得了较显著的进展。大会采取了电影、幻灯配合报告及分组交流与专...
作者:高益民; 期刊:《新中医》 1979年6期
<正> 血证系指以出血为主的病证,包括咳血、吐血、衄血、尿血、便血、损伤出血等。中医治疗血证经验丰富。关老除了遵守古代医家的经验外,也有自己的独特体会。...
作者:靳士英; 期刊:《新中医》 1979年6期
中国唐代鉴真和尚于唐天宝十一年(公元752年)将中国医学传至日本,由是中国医学在日本代有发展,形成了自己的体系。明年,日本友好人士将护送鉴真和尚的塑像回中国“探亲”,特发表靳士英同志这篇文章,对于增进中日两国文化学术交流是有意义的。...
作者:王琦;李铁君; 期刊:《新中医》 1979年6期
<正> 对《伤寒论》厥阴病,历来争议较多,我们在进行《伤寒论》的研究学习时,北京中医学院刘渡舟老师,中医研究生班方药中老师、时振声老师,江西中医学院万友生老师等,就厥阴病的本质、提纲、厥证等问题,作了重点辅导。主讲者从不同角度阐发了厥阴病的实...
作者:杨翠兰; 期刊:《新中医》 1979年6期
<正> 读了1978年第5期《新中医》中《祖国医学治疗疾病的理论探讨》一文后,对扶正祛邪与辨证施治问题,得到了不少启发。现就这方面略谈个人的一些收获和肤浅体会,并请同道指正。...
作者:余成佳; 期刊:《新中医》 1979年6期
<正> 对《新中医》一九七八年第五期《祖国医学治疗疾病的理论探讨》一文读后,颇有感触。现提出自己的一点浅见,与裘沛然老师商榷。...
作者:岳美中; 期刊:《新中医》 1979年6期
<正> 患者何××,女性,35岁,工人,河北人,于1975年4月3日初诊。患者自觉胆囊区疼痛20多年,时轻时重,经治未愈,于1973年5月突然出现黄疸,当时诊断为急性黄疸型传染性肝炎,住××医院,经服药及输液等治疗后,黄疸好转而出院。出院后胆区仍疼痛不减,于同年9月份,高热40℃后出现黄疸,同时于右肋下胆囊区出现一...
作者:汪济美; 期刊:《新中医》 1979年6期
<正> 金××,男,8个月,1977年7月26日入院。患者于20多天前开始持续发热,伴咳嗽气促,咳嗽呈阵挛性,但无痰液,颜面轻度浮肿,曾用青、链、庆大霉素,并服中药等,未见显效。体温波动在38℃~39.5℃之间。三天前晌午体温达39.8℃时,两眼上吊,双手握拳,下肢僵硬,不久自行缓解。昨晚又抽筋一...
作者:肖维贤; 期刊:《新中医》 1979年6期
<正> 蓝某,男,38岁,社员。十多天来,发热恶寒,咳喘气紧,胸胁不舒,经当地中西医治疗未能控制,反而日益加重,素盛之体日渐消瘦,胸痛引胁,气紧更甚。来诊时经X光胸透报告:“右侧肺有一片均匀密度增高模糊阴影,心脏向左移位。意见:右侧胸积液。”诊其面黄暗晦,消瘦,气紧,咳喘不止,胸痛引胁,下肢疲乏无力,精神萎靡,时吐稀沫,不欲食...
作者:李秀林; 期刊:《新中医》 1979年6期
<正> 陈××,男,50岁。1976年2月15日。突然感觉右手指尖麻木,头眩晕,未作治疗。一星期后某天晚上,睡觉中出现烦躁,头昏耳鸣,说话不利,手脚伸动不随意,次日清晨发现口眼歪斜,右侧肢体麻木。手不能举,腿不能抬,言语不清,舌歪向左侧,即到某医院急诊。测血压160/98毫米汞柱,脑脊液检查透...
作者:龙福珍;张少莹; 期刊:《新中医》 1979年6期
<正> 魏××,女,45岁,农民,已婚,廉江人。因经常漏尿,已十二年余,于1977年5月24日入湛江地区医院妇科住院。患者于1964年10月,行人流加输卵管结扎术,一周后术口愈合良好,拆线出院。当天去车站乘车回家,即感渗尿湿浸内裤,初以为是...
作者:张友农; 期刊:《新中医》 1979年6期
<正> 一、炙粟壳汤(主治急性支气管炎) 方药:炙粟壳30克,炙麻黄15克,杏仁9克,牡蛎12克,陈皮9克,炙冬花15克,胆南星3克,甘草3克。方解:炙粟壳收敛肺气,炙麻黄宣肺平喘,使杏仁却肺邪而止嗽,佐牡蛎安神镇喘,用冬花化痰止...
作者:陈兴之; 期刊:《新中医》 1979年6期
<正> 骨髓炎是现代医学外科中比较难治的一种疾病,也是一种常见病。无论用抗菌素或手术治疗,疗效均不够理想。日本三浦幸雄报导57例(三组),一年复发率分别为10%、40%;美国马萨休塞特综合医院报导82例,用抗菌素治疗,只有27例有效。国内有十几个省、市单位报导用中医中药或中西结合方法治疗,效果比国外水平高,但一般治愈率也仅在5...
作者:关凤林;贺瑞麟;李淑叶; 期刊:《新中医》 1979年6期
<正> 急性胰腺炎是常见腹部疾病,诊断治疗均有一定困难。在中医书籍中有相似的记载,如:《内经》五常政大论篇载:“少阳司天,火气下临,肺气上从,……心痛胃脘痛,厥逆鬲咽不通”。《内经》六元正纪大论篇载:“木郁之发,……民病胃脘当心而痛,上支两
参考文献:
[1]新急腹症学[M]. 人民卫生出...
作者:蔡会元; 期刊:《新中医》 1979年6期
<正> 胃脘痛系指上腹部反复疼痛,同时伴有胀闷、暖气、呕逆不食或泛酸、大便黑等证。多包括现代医学的慢性胃炎、胃肠神经官能症、消化性溃疡等病。根据胃脘痛的病因病理,主要由于饮食不节或失调,损伤脾胃,肝气乘虚横逆,以及情志不畅,郁怒伤肝,肝气郁结,横逆犯胃,胃...
作者:邓晋丰;陈仲泽;冯世光; 期刊:《新中医》 1979年6期
<正> 我院骨科自1977年以来采用闭合穿克氏针纵轴加压固定治疗髌骨骨折23例,取得一定疗效。现报导如下:...
作者:王光润; 期刊:《新中医》 1979年6期
<正> 方药组成:一方:生地6克,麦冬3克,石菖蒲6克,白芍6克,丹皮3克,茯神3克,鲜石斛15克,陈皮6克,木通6克,胆南星3克,粉甘草6克,生石膏9克,知母6克,鲜半夏(生用)15克,水竹叶、野灯草为引。...
作者:何智明;杜瑚;叶少梅; 期刊:《新中医》 1979年6期
<正> 从临床上看,针刺足三里穴对胃肠道疾患的疗效较好。十多年来,有关足三里穴与消化道运动关系的研究甚多,一致认为针刺足三里穴能影响胃肠运动的功能,表现为兴奋性效应,和兴奋或抑制性效应,即调整作用。我组曾观察过105例健康人的足三里穴与肠鸣音变...
作者:邵南金; 期刊:《新中医》 1979年6期
<正> 陈××,女,30岁,五星公社兴旺大队社员。三年来,易发声嘶,发音不扬,初以小恙,未予治疗,每月二、三次,除音哑外,一如常人。近半年来,愈发愈频,经中西药治疗缓解尚慢,于上月发病后,服药休息均无效,并有咽痛感,深恐病重难治,心情焦虑,故来诊服中药治疗,1975年5月6日初诊:舌略红苔净,脉细,咽喉部未见异常。印象:音哑,...
作者:朝罡; 期刊:《新中医》 1979年6期
<正> 肩关节周围炎是中老年常见的一种疾病,亦称漏肩风、肩凝证、冻结肩,属中医学的痹证范畴。多因气血虚弱或年老体衰,风寒湿三气乘虚而侵经络,致使肩部筋脉收引,气血凝滞而成,或因外伤劳损,经脉瘀滞所致。初见局部疫痛不适,继而举止艰难,尤以外展、外旋最为显著,非但影响生产劳动,甚至日常生活亦难于自理。...
作者:梁如镜;张伦; 期刊:《新中医》 1979年6期
<正> 我们于1972年开始,试用灭活卡介苗(以下简称BCG)穴位注射治疗哮喘,是在应用其治疗气管炎有一定的平喘作用的启发下使用的。三年多来我们用BCG治疗支气管哮喘41例,取得了一定的疗效。兹报告如下:...
作者:李锐;龙达翔;李秀挺;黄桂英; 期刊:《新中医》 1979年6期
<正> 中药青蒿(菊科植物黄花蒿Artermisia annua L.)早在公元300年左右,在东晋葛洪《肘后备急方》中就已有了青蒿截疟的记载,我院等单位在临床上成功地运用青蒿素救治恶性疟和脑型疟,经过抗疟药理研究表明,青蒿素主要作用于疟原虫红内期,其作用部位是疟原虫滋养体的膜系结构、干扰表膜—线粒体的功能,从而达到杀灭疟原虫...
作者:骆和生;周岱翰; 期刊:《新中医》 1979年6期
<正> 云芝为多孔菌科云芝(又名杂色术云芝、瓦菇)Coriolus Vers Versicolror Iwade的子实体或培养的菌丝体。全国各地均有分布。化学成分:含多糖、葡萄糖、甘露糖,半乳糖,岩藻糖、磷酸核糖、蛋白质(含天门冬氨酸、谷氨酸等酸性氨基酸,并含少量硷性氨基酸)等。本品制剂...
作者:陈华显; 期刊:《新中医》 1979年6期
<正> 冬季气候寒冷干燥,皮脂分泌减少,劳动者的脚跟和手掌等角质层较厚的部位,可因机械作用发生皲裂。局部皮肤增厚、干燥、裂开、出血。好发于手掌、指尖、足跟、足侧等处。可引起疼痛,影响生活和劳动。我使用蜂蜜猪油膏治疗本病,多年使用,效果很好,现介绍如下: 制法:煎沸猪油30克,待冷却后与蜂蜜70克调匀,装瓶待用。用法:先把患处用...
作者:胡永年; 期刊:《新中医》 1979年6期
<正> 实则阳明、虚则太阴,是清代医家柯韵伯提出的。言简意骸,高度地概括了阳明、太阴的病变规律。在中医学中,将脾胃提到人体后天之本,气血化生之源这样重要的位置,并弄清楚其实质,对于在临床中正确掌握脾胃病的证治,有一定的帮助。实则阳明、虚则太阴中的阳明、太阴,主要是指二经的相应脏腑,也就是说阳明之胃与大肠,太阴之脾与肺,尤其是指...
作者:徐润; 期刊:《新中医》 1979年6期
<正> 《刘奉五妇科经验》(人民卫生出版社1977年12月出版)是一本切合中医妇科临床实用,值得学习的好书。刘老医生从事中医妇科临床四十多年,他在医治妇科常见病、多发病和若干疑难重症方面都有其独到之处,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刘奉五妇科经验》一书汇集了刘老医生的医...
作者:李世台; 期刊:《新中医》 1979年6期
<正> 我们在使用中草药防病治病过程中,筛选出以矮地茶等六种草药治疗肺结核,收到较满意疗效,现介绍如下: 一、药物组成:矮地茶(又名紫金牛、千年矮,药用全草)学名:Ardisia japonica Bl.紫金牛科30%,土大黄(又名虎杖、酸桐梗,药用根)学名:polygonum Cuspidatum sieb.et.Zucc....
作者: 期刊:《新中医》 1979年6期
...